如何解决母猪子宫炎、阴道炎--中药灌注液
402 次浏览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    

----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又一主要因素
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母猪不孕不育较为常见的生殖器官疾病。近年来,母猪子宫炎在集约化猪场,发病呈上升趋势,有的猪场发病率高达40-60%以上,严重影响了母猪的发情配种、受胎,导致利用年限减少,甚至淘汰,该病使养猪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,现就如何防治进行简单评述。
 一、病因分析
中兽医认为,子宫内膜炎属湿热带下范畴,乃邪毒秽浊之邪客于胞宫,致使瘀血停滞胞宫内,瘀久化热而发病。对子宫内膜炎的治疗应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,即内补气血(或内调气血)扶正,外清湿热和杀虫止痒(抗菌消炎)祛邪的方法,只有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,治疗才彻底。
临床主要病因是综合因素(见科学正确的保健体系)所致。另外还与其他原因有关:
  (一)与分娩季节有关:夏季(6—7月份),子宫炎的发病率最高,约占60.2%,春季最低,约占36.6%。
    夏季,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病原菌(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、链球菌、葡萄球菌等)繁殖迅速,母猪分娩时,体力消耗大,体质虚弱,抵抗力下降,加之高温应激,若不注意环境,猪体的消毒,极易污染开放的产道,引起发炎。
  (二)与胎衣滞留有关:分娩时,有的猪只子宫收缩乏力,或胎儿过大,产程拖长,致使胎衣不下,恶露滞留造成,约占生产中的65.1%。
  (三)与胎次有关:据统计,第一胎子宫炎的发生率在56.3%,三至六胎子宫炎发病率占60-70%,七胎以上的母猪发生率较低。
  (四)与操作有关:
  1、母猪难产时消毒不严,用手掏猪时损伤产道或子宫内膜,引起出血直至发炎化脓。
  2、人工授精消毒不严或技术不熟练,使生殖道黏膜机械损伤,导致部分猪只发生子宫炎。
  3、本交时,公猪不清洗包皮或公猪精液中有炎性分泌物,也是诱发母猪产道炎症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
  二、临床症状
  母猪产后食欲减退,体温升高,呼吸加快,精神萎糜,外阴流出许多脓性呈淡黄色,灰白色有恶臭味的黏液,有时母猪便秘,断奶后不发情,或发情不明显,发情时间没规律,而交配时多数母猪有接受配种,配种后绝大多数也不会受孕。图
  三、如何防治
  (一)首先应做好产前和产后、产床猪体消毒,保持产房干净干燥,将母猪体表和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降至最低的程度。
(二)做好预防保健措施,使产后子宫炎的发生率降低。
1、待母猪分娩出第1头仔猪,使用“宫炎净”50-100ml子宫灌注,实现母猪无痛分娩、顺利生产,缩短分娩时间。
2、母猪产后,及时使用“宫炎洁”50-100ml子宫灌注,清宫逐瘀,防止子宫炎、阴道炎、产后热,缓解生产疲劳,修复受损生殖系统。
 

  (三)对已发生子宫炎采取及时、合理治疗。
     根据母猪个体大小、病症轻重,先用生理盐水500-1500ml冲洗,然后每头使用“宫炎净”50-100ml子宫灌注,2天1次,连用2-3次。
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,可用农立信等抗生素类药物同时进行治疗,对于症状较重,精神特别沉郁者,可采取强心、补液等措施治疗辅助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