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进入秋冬季节,天气逐渐转凉,昼夜温差加大,猪群应激反应明显增加,抗病力下降,加上口蹄疫进入多发期及人畜共患流感疫情形势严峻,猪群传染性疫病的感染压力较大,因此如何保持猪场的稳定,降低发病率,提升猪场的抗风险能力和养殖效益尤为重要。
冬季常发猪病特点
1、与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,条件越差发病率越高,特别是保温不当、空气质量不佳和消毒措施缺失的猪场发病率高,损失大。
2、常呈地方性流行,发病率高。
3、多为混和感染,症状复杂多变,治疗效果不理想。
4、易反复发作和继发感染其它病原,使病情变得极为复杂。
5、易出现呼吸道症状和肠道症状,或全身感染症状。
6、病毒性疾病多发,危害严重,损失大。
冬季常发猪病类型及临床特征
1、呼吸道综合征
此类疾病对养猪业危害较大,秋冬季节尤为严重。其共同临床特征是:咳嗽、呼吸困难、鼻液增多、采食量下降,饲料报酬率降低。
(1)风寒感冒
寒风侵袭容易引起感冒,特别是小猪,此病以散发为主。主要表现为体温降低、不食、咳嗽、鼻塞打喷嚏、流眼泪。感冒本身危害不是很大,但容易引发其它疾病,若治疗不及时,蔓延后可导致支气管炎、肺炎和其它疾病的发生。
(2)流感
病原为流行性感冒病毒,与普通感冒症状类似,但临床表现严重,流行性很强,常短期大面积爆发。发病后体温常升高至40℃~42℃,精神高度沉郁,呼吸急促,呈明显的腹式呼吸,咳嗽,眼、鼻内流出粘液性分泌物。
(3)气喘病
病原是肺炎支原体,临床表现是低头干咳,特别严重的张口喘气,喘鸣严重,腹式呼吸明显,一般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,急性发作时有体温降低,食欲下降,严重出现死亡。
(4)传染性胸膜肺炎
是由胸膜肺炎放线菌引起的猪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。气候渐变、饲养管理不善、通风不良时多发。发病初期表现为最急性型,初期体温升高至41.5℃以上,精神沉郁,不食,短时的轻度腹泻和呕吐,无明显呼吸道症状;中后期呈现高度呼吸困难,常呈犬坐姿态,张口伸舌,从口鼻流出泡沫状血色分泌物,耳、鼻、四肢皮肤呈蓝紫色。由于饲养管理及气候条件的影响,病程长短不一,可转为慢性型。
(5)副猪嗜血杆菌病
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、脑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。临床上该病常与病毒或支原体混合感染,为典型的继发病。发病时体温升高到40℃以上,食欲不佳,精神沉郁,有的四肢关节肿胀,疼痛,起立困难,跛行;驱赶时患猪发出尖叫声,侧卧,颤抖和共济失调,病猪逐渐消瘦,起立采食或饮水时频频咳嗽,可视粘膜发绀,最后窒息死亡。
(6)高致病性蓝耳病
是由变异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,冬季主要危害繁殖母猪和保育仔猪。经过空气传播、母体垂直传播及精液传播。母猪发病时体温一般达39.6~40℃,双耳、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青紫或蓝紫色斑块,妊娠母猪常发生早产,后期流产、产死胎、产弱仔。初生仔猪产后1周内死亡率较高。1月龄仔猪最易感,体温升高到40.5℃以上,双耳背面、边缘皮肤、肛门、眼睑等变蓝或青紫,眼睑水肿,眼结膜潮红,眼分泌物增加,腹式呼吸,食欲减退或废绝,后腿肌肉振颤、共济失调,渐渐消瘦。育肥猪可表现流感样症状,暂时性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,个别表现双耳背面、尾部皮肤青紫色斑,严重时也会出现死亡。
2、消化道疾病
这类疾病秋冬季较为见,主要表现是腹泻和呕吐,同时伴有脱水消瘦、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等,有时还伴有体温反应,其腹泻程度不一,内容物颜色多样、多混有杂物。有效预防主要是注意保温、保持环境干燥和均衡营养等,其次是通过做好保健措施,提升机体抵抗力。
(1)普通胃肠炎
普通胃肠炎的发生,主要是由于气候忽然变化、饲养管理不当、饲料变质、药物刺激等因素引起,散发为主。临床常表现为呕吐、腹泻,呕吐物中混有血液或胆汁,粪便中含有粘液、粘膜组织,有时混有血液,后期排便失禁,肛门松弛。
(2)细菌性腹泻
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痢疾、大肠杆菌病、魏氏梭菌性肠炎、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副伤寒等多种疾病。
初生后1~3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,多为红痢,即仔猪魏氏梭菌性肠炎。
出生后1周龄左右的仔猪出现腹泻,多为黄痢;10-30日龄的仔猪出现腹泻,多为白痢。都由大肠杆菌引起。临床上黄痢是拉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稀粪,白痢则拉乳白色、灰白色糊状稀粪。
出生后4-12周龄的保育猪出现腹泻,可怀疑是密螺旋体痢疾和仔猪副伤寒。密螺旋体痢疾最初先排黄色或灰色的软便,随即排水样粪便。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,常与猪瘟、猪气喘病混合感染,急性型开始便秘,后下痢,排恶臭粪便。
(3)病毒性腹泻
在寒冷季节,如果不分年龄,各阶段的猪都出现腹泻,但中大猪症状稍轻,小猪发病严重,就应该怀疑病毒性腹泻。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病、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。以上三种病毒病均以呕吐、排颜色多样的稀粪或水样腹泻为主要特征。